首页 > 乡村振兴 正文

动物口蹄疫病的防控及公共卫生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2-07-30 
  裴鸣研究员宁夏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
  2012-7-30
  一、什么是口蹄疫
  口蹄疫是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、热性、高度传染性疫病,其特征是在口、舌、唇、鼻、蹄、乳房发生水泡,并溃烂形成烂斑。世界动物卫生组织(OIE)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。 
  二、口蹄疫病原
 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,是目前所知病毒中最细微的一级。其最大颗粒直径为23纳米,最小颗粒直径为7—8纳米。目前已知口蹄疫病毒在全世界有七个主型 ,即 A、O、C、南非1、南非2、南非3和亚洲1型,以及65个以上亚型。
 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,在冰冻情况下,血液及粪便中的病毒可存活120—170天。阳光直射下60分钟即可杀死;加温85℃15分钟、煮沸3分钟即可死亡。对酸碱之作用敏感,故1%一2%氢氧化钠、30%热草木灰、1%一2%甲醛等都是良好的消毒液。
  三、流行病学
 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流行过口蹄疫,但目前本病仅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、非洲、中东和南美呈地方性流行或零星散发。已消灭口蹄疫的国家和地区常有重新暴发本病的例证。易感动物是偶蹄动物,包括牛科、羊科、猪科及所有野生反刍动物都易感,驼科动物易感性较低。
  主要传染源为潜伏期感染及临床发病动物。感染畜呼出物、唾液、粪便及尿液,乳及精液(临床症状出现前4天的),pH6.0以上的肉及副产品均可带病毒。康复期动物及活疫苗免疫动物也可带毒 .易感动物可通过呼吸道、消化道、生殖道和伤口感染病毒,牛易通过呼吸道,猪易通过消化道感染。通常以直接或间接接触(飞沫)方式传播,或通过人或犬、蝇、蜱、鸟等动物媒介,或经车辆、器具等被污染物传播。如果环境气候适宜,病毒可随风远距离传播。
  本病呈烈性传播,对畜牧业危害相当严重。成年动物死亡率低于5%,但幼畜因心肌炎可导致死亡率高达50%以上。长期存在本病的地区其流行常表现周期性,每隔1~2年或3~5年暴发一次。发生季节随地区而异,牧区常表现为秋末开始,冬季加剧,春季减轻,夏季平息。而农区季节性不明显。
  四、临床症状
  潜伏期2~14天。临床特征是病初体温升高,口角流涎增多,口腔(舌、唇、颊和齿龈部)黏膜上出现水泡,趾间、蹄冠及球部、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水泡,跛行不愿站立。2~3天后水泡破裂,露出红色糜烂区,体温下降。
  成年牛感染症状缓和,母牛可致流产。乳犊感染水泡症状不明显,主要表现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,突然死亡,病死率高。
  绵羊蹄部水泡明显,口腔黏膜变化轻微,常突发急性跛行;山羊多见口腔弥烂性口炎,蹄部病变较轻;羔羊常因心肌炎死亡。
  猪以蹄部水泡症状为主,水泡破裂后表现出血并形成糜烂,如无细菌感染,1周左右痊愈;严重时蹄壳脱落,常卧地不起。鼻镜、乳房也可见到水泡。哺乳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,病死率可达60%~80%。
  壮龄骆驼发病较少,老、弱、幼的发病较多,但经过良好。
  五、病理变化除口腔、蹄部有明显水泡、糜烂病理变化外,反刍动物的喉头、气管、食道、前胃等有时也可看到水泡、糜烂。幼龄动物急性死亡时,可见心肌变性和出血;慢性经过而死亡的动物,心肌有灰白至灰黄色条纹状病变,呈虎斑心外观。
  诊断要点为:①发病急、流行快、传播广、发病率高,但死亡率低,且多呈良性经过;②大量流涎,呈引缕状;③口蹄疮定位明确(口腔粘膜、蹄部和乳头皮肤),病变特异(水泡、糜烂);④恶性口蹄疫时可见虎斑心;
  ⑤为进一步确诊可采用动物接种试骏、血清学诊断及鉴别诊断等。
  六、诊断
  1、临床诊断:依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,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。
  2、实验室诊断:实验室诊断是本病确诊的依据。在国际贸易中指定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、病毒中和试验。替代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。
  样品采集:上皮组织,最好是未破裂或新破裂的水泡皮,至少应采1克。置于pH7.2~7.4运输保存液中,冷藏(冻)保存并送检。或用食管探杯(猪用喉拭子)采集食道/咽(OP)黏液,立即按1:1加保存液后置一40~C(干冰或液氮容器)保存运输。
  3、鉴别诊断:临床症状易混淆的疫病有:水泡性口炎、猪水泡病、猪水泡疹。其他应鉴别的疫病:牛瘟、牛传染性鼻气管炎、蓝舌病、牛乳房炎、牛丘疹性口炎、牛病毒性腹泻一黏膜病。
  七、防治1、预防平时对家畜加强检疫,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。预防免疫接种,牛可用矿物油和氢氧化铝佐剂灭活疫苗,猪可用油佐剂灭活疫苗,免疫保护率一般为80%~90%,接种疫苗后lO天产生免疫力,免疫持续期为6个月。注射方法、用量及注射以后的注意事项,必须严格地按照疫苗说明书执行。免疫所用疫苗的毒型必须与流行的口蹄疫病毒型一致,否则无效。注射后有时会出现副反应,必须事先做好护理和治疗的准备工作。
  2、处理:发生口蹄疫时,必须按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》及有关规定,采取紧急、强制性、综合性的控制和扑灭措施。
  病畜疑似口蹄疫时,应立即报告兽医机关,病畜就地封锁,所用器具及污染地面用2%苛性钠消毒。确认后,立即进行严格封锁、隔离、消毒及防治等一系列工作。发病畜群扑杀后要无害化处理,工作人员外出要全面消毒,病畜吃剩的草料或饮水,要烧毁或深埋,畜舍及附近,用2%苛性钠、二氯异氰豚酸钠(含有效氯≥20%)、k%~2%福尔马林喷洒消毒,以免散毒。接种。对疫区周围牛羊,选用与当地流行的口蹄疫毒型相同的疫苗,进行紧急接种,用量、注射方法、及注意事项须严格按疫苗说明书执行。
  牛口蹄疫疫苗不良反应及解救
  1、一般反应:个别牛注射疫苗后精神萎靡不振、产奶量下降、食欲减退、体温稍升高。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,1~3天后恢复正常。
  2、严重反应:因个体差异,个别牛注射疫苗后会出现急性过敏反应,呼吸加快、可视黏膜充血、水肿、肌肉震颤、瘤胃臌气、口角出现白沫、倒地抽搐,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。
  抢救措施
  对急性疫苗反应建议迅速皮下注射0.1%盐酸肾上腺素5毫克,视病情缓解程度,20分钟后可以重复注射相同剂量一次;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(非那根)500毫克;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30毫克(孕畜不用)。
  疫苗不良反应的预防
  1、在注射疫苗前仔细阅读说明书和认真调查健康状况,病畜瘦弱和临产母畜不注射,待机体恢复后补注。
  2、曾有过疫苗反应病史的,建议在注射疫苗前,先皮下注射0.1%盐酸肾上腺素、盐酸异丙嗪药物,随即注射疫苗,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  3、以上药物剂量为成年牛用药剂量,育成牛酌情用药。
  专家提示
  ●我区对口蹄疫实行强制免疫,兽医部门定期为偶蹄动物接种疫苗并佩戴耳标。
  ●从外省市引进偶蹄动物时,必须查验检疫证明,必须隔离饲养至少两周,以确认动物是否健康。
  ●发现疑似
  ●注意个人防护,尽量避免接触患病动物。与患病动物接触后出现眩晕、四肢和背部疼痛、胃肠痉挛、呕吐、咽喉疼、吞咽困难、腹泻等症状,应立即到医院就诊。
  ●
  ●不从疫区引入偶蹄动物及其产品。